《画家与牧童》评课稿
评课人:低语组党永梅
听课时间:2008月9月20日
听课地点:铁一中5楼会议室
星期六早晨,在铁一中我们听了《画家与牧童》、《秋天的雨》、《阅读大地的徐霞客》、《搭石》、《荷塘旧事》、《出塞》六堂课,受益匪浅。下面就低段语文的《画家与牧童》一课谈一下自己的看法:
《画家和牧童》是一篇感情丰富,形象生动,内涵深刻,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。在这节课中铁五小的邓老师采用了巧妙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情趣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:
一、动手标画,培养习惯
今年带一年级,所以我很注意老师在上课是对学生学习习惯是如何培养的,邓老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,自己动笔标画课文中的生字的生字所连成的词语,然后同位合作互相学习、交流标画的词语,并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每个词语的意思,通过朗读相关的语句来理解这些词语。教师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本节课,既注意了学生之间的交流,又为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标记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。
二、抓住重点词语,进行品读
在教学时,学生画出很多能表达画家著名的语句。例如:在指导读“他的画一挂出来,就有许多人观赏时”去掉了“一”和“就”来读,让学生感觉意思表达上的不同。学生感悟到“老师读的好像大画家戴嵩的画挂出来并不是马上有人来看,这画不一定好。”接着再让学生去体会读,学生就能抓住重点词读好这句话了。
三、体现了语言训练,指导学生学习仿说一句话
用“一……就.……”说一个句子,用“一会儿……一会儿……“说一句话。培养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。让学生找近义词,强调了近义词在文中的作用。结合画理解“浓墨涂抹”和“轻笔细描”的意思,避免了语言的赘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