铺就通往诗境的路
---乘借课题东风依托校本研修 和学生共成长
西北大学附小 王向群
作为一名语文教师,你的偶像是谁?我想说:我最崇拜名师,因为名师营造的那意境遥深、气韵生动、诗趣盎然的课堂令我向往;我
最羡慕儒雅的学者,因为他们出口成章,引经据典,毫不磕绊的风采令我敬佩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,我最希望让中华灿烂文化走进我和学生的心灵,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,培养个人素养,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。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“十二五”规划小课题在我校积极开展,学校领导十分重视,从人力物力上给予高度的支持,并将此纳入我校的校本教研。乘借小课题研究的东风,以校本教研为依托,我申报参与了古诗词研究策略课题,和我的学生再次走进古诗词,铺就通往诗境的道路。
吟诵
平时,我就喜欢欣赏、背诵、摘抄一些经典的诗文,自认为自己的古诗储备量足以教导我的学生,进入校本课题研修之初,经过理论学习、查阅资料之后,我不禁汗颜:自己的古诗文储备量只能给学生一杯水,离那应该拥有的一桶水差之甚远。再纵观小学语文课本,发现教材中古诗文安排较少,内容也较为分散,不能对儿童造成意识上的冲击,更不能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。我的学生长大后怎能有大家风范呢?看来,引导学生学习积累更多的古诗词,这对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。
基于此,我立足于学校,开展每日诵读活动,把古诗融进校园生活。每天,根据教学内容,结合重大节日、时间、活动的变化,我精心挑选一首古诗词,先自己美美的诵读几遍,领悟诗词的音韵美、意境美、哲理美,再安排 “课前一诵”,把古诗词抄写在黑板一侧,利用晨读时间进行教读,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引起学生共鸣,让学生依次到讲台上朗读、领读或者背诵,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。课上课下,聊古诗已经成了我们的每日必修课。有那么两三次,我竟然被学生考到了,不是张冠李戴了作者,就是对答不出诗词的下半句,学生笑了,我也笑了。学生笑老师的失误,笑自己的博学。我笑得惭愧,更为学生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自豪!我和孩子们在趣味中获知,在求知中得趣。
放学了,同学们朗诵着诗词走出校门。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……”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”当琅琅的诗词朗诵一路响起,同学们走出校门,避免了拥挤打闹现象,又给校园增添了一丝文化气息。
我们没有整块的时间,把零散的时间利用起来,聚沙成塔、集腋成裘,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,满眼诗意、满怀诗情、满口诗香,在生活中品诗,在品诗中生活,诗词真正成为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积累
我们知道“要使知识系统化,那么就不可缺少梳理的过程。”学生如果光是背,不整理,那么头脑中就会像个杂乱的大仓库。等到需要的时候,只知道我背过,却不知道该怎么用。这是我们现在语言积累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。每日进行古诗词积累活动,似乎只是量的叠加,没有质的飞跃。这种现象引起我对另一个问题的思考:如何使儿童在小学阶段,背诵与积累更多的古诗?面对浩繁的古诗,在教学实践中,我寻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角度和切入点,那就是侧重于诗句的分类和梳理,进行古诗内容的分类教学,变一首诗为一组诗,用课内一篇,带课外一组。当学生掌握了同类古诗的学习方法后,我就请学生积累一组有代表性的诗句,比如描写“春、夏、秋、冬”的诗句,描写边塞生活的诗句,描写送别的诗句,描写名山大川的诗句,含有哲理的诗句,托物言志的诗句……先找教材中出现过的诗句,再适当补充课外的同类诗句,每一类不用多,牢牢记住几句最经典的就行,并把它工工整整地抄写在自己的积累本里。使同类诗句的积累和运用更加系统化。
创作
俗话说“熟读古诗三百首,不会作诗也会吟”。在教学“轻叩诗歌写作的大门”这一综合实践单元时,我鼓励学生试着动笔写了下水文,拿到班里读给学生听,赢来了阵阵的掌声。说实话,我的这首诗歌处女作无论是平仄,还是辞藻,都显得是那么幼稚,但却流露出了真情,这,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心灵。对于高年级的学生,也可以在熟读、理解、积累的基础上试着创造写诗。指导学生敢于模仿,大胆创作。我常常这样要求学生:“写诗歌就像写周记、日记一样,没有什么神秘之处,只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,因为诗歌本来就没有什么限制的,写出自己的心声就好。”“生活是诗的源泉,只要有一双“善于发现美与题材”的眼睛,主动观察和发现生活之美、生活之乐,笔下就会流淌出生活的真情。”在实践教学过程中,我和孩子们一起创作修改着诗歌,体味创作的艰辛、体味成功的快乐。